设为首页         

资讯内容 Content

[SCC2015]林曙光:建立我国心血管病防治“新常态”
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,谢绝任何形式转载,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。

 编辑:国际循环网 时间:2015/4/13 9:55:08    加入收藏
 关键字:心血管病防治 新常态 

  “未来10年,将是我国应对心血管挑战、实现医疗保健服务的战略转型期,我们必须建立心血管治疗的‘新常态’,拥抱互联网和大新技术来颠覆医疗。”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、大会主席林曙光教授在第17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如此强调。

 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、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,我国疾病谱发生巨变,心血管病已悄然成为我国居民头号杀手。总体而言,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和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数量巨大,我国心血管病负担重,医疗花费巨大,而且呈上升趋势。

  林曙光教授认为,过去几年中国医院扩张是“非常态”,这是不能持久的,不符合疾病防治的发展规律。大医院扩张给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带来的后果是:疾病防治资源过快,效率低下,错过了心血管防治战线调整的时机。我们要提倡疾病防治,尤其是心血病治疗的“新常态”。

  建立我国心血管病防治“新常态”包括以下几方面:

  第一,增加投入,尤其政府财政进一步加大医疗事业投入。如果政府没有资金,就要全面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事来,做大医疗资源供给的总盘子和大蛋糕。但是,如果没有更多心血管病防治队伍,仅仅是控制大医院规模,实际上会进一步增加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。

  第二,均衡医疗资源分配。有些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采取了基本药物制度和收支两条的管理方式,基层医生看病的积极性比以前更为下降,导致基层医生流向更上层医院;另外,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,基层医院配药也出现困难,同样促使患者外流到大医院。大医院扩张,致使医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没有发生根本变化,最大的医院继续垄断了最大牌的医生,患者自然流向大医院。

  因此,出台政策或鼓励社会资本协助优质医疗资源逐渐向基层倾斜,以增强基层医院的硬软件实力,从而赢得患者信任,吸引患者去小医院看病,分流大医院病患,真正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。

  第三,加强临床评价体系建设。我国不同地区、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医疗水平、救治方法和技术存在一定差别,致使患者预后也存有较大差异。这种医疗质量之间的差异,正严重影响着我国心血管病治疗水平的提高。加强诊疗质量评价体系建设,消除差异是进行临床质量控制、实施以患者为中心医疗规模的坚实保障,也是政府制定相关医疗政策的理论依据。一些可改善预后的关键措施,比如患者教育、戒烟、康复等措施,更要通过纳入医何,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。

  第四,改革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体系。在全国人大报告关于医疗部分中,2015年工作重点是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,发展社会办医,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。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,完善分级诊疗体系。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能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,努力减轻群众负担,最终打造一个健康中国。

  医学是一个即将被“创造性破坏”的产业,一个即将颠覆的产业。大数据、APP、去计算、3D打印、基因测序、超级计算机这些改变我们生活的事物,将再次融合,对医学进行一次“创造性破坏”,真正将这场医学革命进行下去,颠覆医疗。“互联网医疗”把互联网和医疗相结合,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、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生产率的特点,为心血病防治提供了重要机遇。当前,医疗健康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融合,医疗健康终端设备种类日趋丰富、数量飞速增长、并向网络化、开放化、便携化、智能化、可穿戴等方向快速发展,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产品与技术的传播和应用,正在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服务与功能的升级。

(来源:第17届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新闻通稿)

注册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 发表评论需登陆

点击排行 Top Hits

相关文章

相关幻灯

相关视频

 
关于本站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站长邮箱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

国际循环 版权所有  2008-2021 icirculation.com  All Rights Reserved